无人驾驶的“烦恼”:技术狂奔,城市却在“打盹”

元描述: 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开始上路,但技术发展与社会准备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。本文深入探讨了无人驾驶技术在城市落地过程中遇到的挑战,包括系统“保守”、道路环境复杂、法律法规滞后等问题,并分析了无人驾驶带来的交通管理和安全责任的难题。

引言:

无人驾驶的未来,似乎触手可及。城市的道路上,越来越多“萝卜”的身影,它们代表着科技的进步,也预示着未来的交通模式。然而,现实却并非想象中那般美好。当“萝卜”一头扎进真实的路况,各种问题接踵而至:系统“保守”、道路环境复杂、法律法规滞后,无人驾驶的“烦恼”不断涌现。技术狂奔,城市却在“打盹”,这究竟是技术发展过快,还是社会准备不足?

无人驾驶,谁在犯错?

无人驾驶技术,本应带来不再堵塞的交通、日益减少的车祸,然而现实却与愿景相差甚远。人们的规则意识有所欠缺,通行的环境复杂多变,让这些车辆屡屡停留在道路中央,制造新的拥堵。随之发生的交通事故,定责也成了难题。

“萝卜撞车了,撞到别人了!我被吓到了!”刘昌华对着电话那头大喊。今年4月,他从武汉经济开发区附近乘坐“萝卜”快跑到东风汽车公司,快到目的地的时候遇到一个十字路口,不停有车辆穿梭。刘昌华眼看着信号灯变红,“萝卜”紧急刹车,碰上了前方车辆的尾部。

类似这样的事件,在武汉街头频频上演。这些无人驾驶汽车,仿佛一个个“闯入者”,与传统交通环境格格不入。

那么,问题到底出在哪?是无人驾驶系统本身存在缺陷,还是人类司机的不当行为,甚至是城市环境的不足?

系统“保守”:害怕犯错,却又难以应变

无人驾驶技术,本质上是通过摄像头、激光雷达等设备自主感知周围的行车环境,并根据事先设计好的算法做出反应。然而,当面对复杂的路况时,这些算法往往显得“保守”。

“系统很少主动犯错!” 7月下旬,在自动驾驶科技公司工作的李晨看到了无人驾驶的争议。面对“破坏交通”的指责,他有些委屈。

李晨解释说,系统在设计初期,技术人员会将每条交通法规写进代码里,确保车辆遵守规则。然而,现实的路况远比代码复杂。

例如,在一次测试中,场景里有一个压扁的纸箱。在测试人员看来,这只是一个普通的箱子,可以直接压过去。但无人驾驶车辆却因为无法确定纸箱里面有没有其他危险物体,而停在了原地。

“机器反应速度是100毫秒,正常人反应速度大约是300到400毫秒。”但李晨坦言,有时连系统也没法对行人和其他汽车的失误及时避让。

道路环境:复杂多变,超出想象

除了系统自身的缺陷,道路环境的复杂性也给无人驾驶技术带来了挑战。城市道路上的行人、车辆、建筑物等等,都可能成为无人驾驶汽车难以处理的难题。

“很长一段时间里,无人驾驶汽车要和普通车辆共存。”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教师戴嘉润说,人们的驾驶习惯区别很大。早晚高峰期间,一些司机慢慢挪动,另一些司机不停插队。车流越来越庞大,无人驾驶为了防止主动碰撞,会对变道或转弯犹豫不决,甚至在快车道里低速行驶,用直接停车来应对其他司机的“加塞”。

李晨也观察到类似的情况,他曾经乘坐无人驾驶车辆,遇见有行人经过斑马线,突然站在路中间。幸好系统及时停下来“礼让行人”。直到信号灯变红,路人还在低头看着手机。系统只得通过摄像头反反复复扫描,确定人影是否已经移动。

“道路上的难题是无穷无尽的。”他叹息,哪怕系统已经到了最完美的版本,后台有工作人员接管,也无法覆盖100%的场景。

法律法规:滞后于技术,谁来判责?

除了技术和环境的挑战,法律法规的滞后也成为了无人驾驶发展道路上的巨大阻碍。

邢科科是律师,他早在2020年便开始关注无人驾驶的法律问题。他发现,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主要围绕“人”——车辆的驾驶员展开,无人驾驶在其中没有单独的条文。一旦发生交通事故,责任主体究竟是谁,法律也没有对此作出明确规定。

“目前无人驾驶仍然属于自动驾驶的情形之一。”邢科科说道,按照现在普遍的责任划定方式,发生事故时是系统完全自主决策,还是人对车辆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干预,判责会有所区别。“如果有驾驶员、远程安全员在对车辆操作时出现失误,并不算完全意义上的无人驾驶,操作者很可能需要对事故承担责任。如果发生事故时是完全的无人驾驶状态,责任方就可能涉及车辆的所有人、管理人或者系统的制造者。”

城市“打盹”:系统性工程,等待完善

无人驾驶的落地,需要一个完善的城市交通系统作为支撑。然而,现实是,城市的智慧交通系统建设还远远不够。

“仅仅有一台聪明的车并不足够。”同济大学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研究中心主任杨晓光说道,技术想要真正融入城市,是一件“系统性的事”。

杨晓光指出,企业对于技术以外的领域没有那么熟悉,他们口中的“无人驾驶”大部分只是一类交通工具,整个交通系统还没有为工具的落地做好准备:人们的交通行为还不够规范,道路的通行环境还没有做到标准、规范。更重要的是,相应的法规和管理都等待着完善。

未来展望:技术与社会,共同进步

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,需要技术与社会共同进步。

李晨表示,公司需要和很多政府部门打交道:改装无人驾驶车,要找工信部;车内的摄像头涉及用户隐私,得找网信办;哪条道路可以投放车辆,出了事故怎么判责,要和交通委沟通。涉及道路管理、维护的还有交警、住建部门等。“这是一个全新的事物,没有人有经验。”李晨说,一些地方政府为此成立了专门的办公室,另一些地区只能由市政府统一牵头,具体事务还是由各个区、各个部门协调。

“交通客观上没有主管部门。”杨晓光指出,在有关交通的建设、管理上,各个行政部门的职能区分本身就很复杂。一些职能人员和他坦言,交通的改造涉及到责任划分和高昂的经费,多一事不如少一事。“各部门、各行业的协同目前是欠缺的。”

无人驾驶的未来,依然充满希望。但想要实现真正的落地,需要技术的不断完善,也需要社会制度的不断进步。技术与社会,携手同行,才能共同迎接无人驾驶的未来。

常见问题解答 (FAQ)

1. 无人驾驶技术真的比人类驾驶更安全吗?

目前无人驾驶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,虽然在某些方面比人类驾驶更安全,例如机器不会疲劳、不会情绪化,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。例如,面对复杂的路况,算法往往显得“保守”,难以应变。

2. 无人驾驶汽车在城市道路上发生事故,责任由谁承担?

目前法律法规对于无人驾驶汽车事故的责任认定还没有明确的规定。根据现有的法律框架,责任主体可能涉及车辆的所有人、管理人或者系统的制造者,具体情况需要根据事故发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。

3. 如何解决无人驾驶汽车与传统交通环境的冲突?

需要完善城市智慧交通系统,包括对道路环境进行优化,提升人们的交通意识,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无人驾驶汽车的运行。

4. 无人驾驶技术的落地,需要哪些方面的配合?

需要政府、企业、科研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。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,企业需要不断提升技术水平,科研机构需要进行相关研究,为无人驾驶技术的落地提供保障。

5. 无人驾驶技术的未来前景如何?

无人驾驶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,未来可能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,提升交通效率,并促进城市发展。但要实现真正的落地,需要克服技术、环境、法律等多方面的挑战。

6. 无人驾驶技术会带来哪些社会影响?

无人驾驶技术会对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,例如改变就业结构、提升交通效率、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等。但也需要关注一些潜在的负面影响,例如隐私问题、安全问题、法律问题等,需要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。

结论:

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,是一个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希望的过程。技术狂奔,城市却在“打盹”,这提示我们,科技发展需要与社会进步同步,需要政府、企业、科研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,才能实现无人驾驶技术的真正落地,并为人们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。